首页 > 日记大全 > 正文
从仓颉造字开始,中国字一直是表意的象形文字。老祖宗造字,不仅融会了字的灵动美观,更糅进了字的喜怒哀乐。一个字是一幅图画,那么一个词便是视感极强的世界了。比如&“距离&”,透过这复杂的横横竖竖,我似乎看到一股幽怨之气的氤氲上行,伴随着古典的美感渐行渐远,若即若离,忽明忽暗。
毫不夸张地说,中国的古典美正是构建在距离上的亭台池榭。我们大可想象,这距离是&“君住长江头,妾住长江尾&”的遥远相思,或者是比地理距离更加遥远的门第观念与等级尊卑,或又是&“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&”的生死相隔,或又是忠臣与&“不知己&”的君王一段扼腕叹息。
有人说&“诗是痛苦的结晶&”,而文学则爆发于强烈的情感,而距离则是横亘在现实与美之间的通途。当今这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却大大缩短了本应天水相隔的距离。手机,网络随时将信息迅速传递,火车飞机将相念的人立刻送到对方身边,网络上各种体验让爱情、阅读这本应严肃而投入的内容&“快餐化&”、&“泡面化&”,并黯淡化,让本应结集于心、奔突于胸的块垒并非用酒或诗浇灌,而是自行崩溃,永远不再。
没有了距离,没有了强烈的情感,没有了尖锐的锋芒,所有人都是鹅卵石,在互相促进更为圆滑中失去了古典美丽,只留下现代的忧伤。
没有了征人送行,又怎会有为良人缝寒衣的怨妇在七月流火中的叹息?没有了君臣相隔,怎会有&“文死谏,武死战&”的激昂正气和《出师表》的赤子忠心?没有了父亲去无所侍的小儿女&“清辉之臂&”的月下守望,没有了朋友远离塞外风寒的痛苦,又怎会有一出出《阳关三叠》,一枝枝折柳赠别,一涟涟十里长亭的泪,一句句&“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&”的相安互慰?
秋雨先生说&“由山脉相隔的遥远是一种绝望,由水道相通的遥远是一种忧伤&”,现代生活剥离了&“山脉&”、&“水道&”,黯淡了&“遥远&”、&“忧伤&”,在文学与美的领域,我们只能淡淡绝望点点悲哀,愿距离还在,人情还在,美,还在。
相关文章
- 2025-09-30 我终将孤独转身
- 2025-09-30 让青春绽放最美的光彩
- 2025-09-30 校园中的四季风
- 2025-09-30 春花秋月何时了
- 2025-09-30 我不愿做个“哭宝宝”
- 2025-09-30 神游月夜
- 2025-09-30 我喜欢大唐
- 2025-09-30 东西文化的碰撞
- 2025-09-30 找准自己的目标
- 2025-09-30 生命自然美
